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新章节!

    从树林子里的邂逅相遇之后,在慕蓉支的心灵上,起了相当微妙的变化。

    我们知道,一个敏锐的姑娘的感觉是无所不知的,有时候往往并不需要语言和意识。事实上,我们脑子里闪掠过的念头,心灵中引起过的波动,也并不是每次都有清醒的意识,每次都能用鲜明的语言来表达的。

    慕蓉支灵魂深处的变化,就是属于这种状态。

    当沈兆强在灶屋里讲起程旭的怪事逗得大家哈哈直笑的时候,慕蓉支不再随声附和,跟着笑了。

    当刘素琳和其他姑娘小声议论程旭的为人时,慕蓉支会怀着极度的反感,蹙着眉头去听。

    当工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慕蓉支会情不自禁地走到祠堂前,眼光有意无意地向程旭一个人住的小屋子扫去。

    有一股强烈的要了解程旭的愿望,像潮汐般日夜推动着她。

    几天之后,轮到慕蓉支在集体户值班,她瞅了个空,趁程旭回到小屋子的短暂时间,走到了他的门前。

    程旭见有人走来,急忙从小屋内走出来,随手拉上了门,并不邀慕蓉支进屋去。

    这个动作,使得慕蓉支的心很不好受,她连忙向他轻声建议,他应该主动向陈家勤提出来,归队回集体户,不再一个人过这种孤独无味的日子。没想到,这一好心的建议,遭到程旭莫名其妙的拒绝。

    “不,”他冷冷地说:“我还是这样好”慕蓉支很吃惊,喃喃地问:“为什么”

    “为的是”程旭停了停说“为的是不给你这样的同学添麻烦,为的是不让有些人觉得碍眼。”

    慕蓉支听到这样的理由,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程旭见她脸上那股茫然不解的神情,又放低了声气,用不安但又真诚的语气说:

    “谢谢。有人来了,不要让人家看到,你和一个怪人在一起。”

    慕蓉支匆匆转过身,向大祠堂走去。她当然没有看到,程旭伫立在小屋门前,眼里闪烁着星花,一直凝望着她的背影,直到她走进了大祠堂,他的目光才逐渐暗淡下来。

    这次简短的对话以后,有很长一段日子,足足两三个月时间,慕蓉支没有同程旭说过一句话,她也没看见程旭同其他知青说过一句话。

    生活以它的不成文的法则支配着人的心愿。

    程旭愈是不愿意慕蓉支了解他,甚至连走进他的小屋子也不允许,愈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她,想要了解程旭。

    想要了解一个人,自然而然便会注意他的一举一动。慕蓉支发现,程旭居住的那间小屋子里,夜夜亮着烛光,后来烛光变成了煤油灯光,这证明他带来的蜡烛已经用完,在改用煤油了。随着日子的流逝,慕蓉支注意到,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不论是上工劳动,还是赶场闲散的日子,程旭总是像和她一道轮值的那天一样早出晚归。他回来时总是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巴,有时候手中拿着一束谷穗,有时候手中持着几根毛稗。慕蓉支弄不懂,他在为什么忙,出工吗,时间也不会那么紧。从来没见他赶场去玩一玩,登上高山之巅去看一看山区的景致;从来没见他收到过上海家里寄来的邮包,或者好好地煮过一顿鸡、鸭、鱼、肉吃。那么多时间,他都花在什么上面呢?

    谜还是老贫农袁明新的女儿袁昌秀给她解开的。

    “你不晓得程旭在干啥吗?真是怪,还说你们是一起来的呢,连这个也不晓得。嗬嗬!”袁昌秀听着慕蓉支的发问,诧异地扬起了两道细弯细弯的眉毛,撅起嘴,说:“他呀,在和我爹、德光大伯他们,琢磨水稻良种的事情”

    “水稻良种?”慕蓉支瞪大了双眼,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年年种水稻,还要他一个不会种庄稼的人搞种子?”

    “你这一问呀,确实是不晓得这回事了。莫怪我骂你大憨包!”袁昌秀伸手指着寨子团转的高山说:“我爹常说,山高一丈,水冷三分。我们韩家寨地处高寒山区,每年下霜的日子多,无霜期短得很。种下去的水稻有三怕,一怕秧撒早了烂秧根,二怕大热天里谷秆秆长得太高给风刮倒,三怕秋寒来得早,结得多是空壳壳谷。团团转转的村寨上有一句老俗话说:‘谷子不吃立秋水’,就是怕秋寒早临。唉,多少年来,种水稻都要担惊受怕呀!越是怕越要遭灾害,我长这么大,队头的谷子,哪一年每亩都是只收一百几十斤,不是烂秧根,便是结秕谷,要不就是结好了谷穗倒伏在田头。韩家寨的粮食产量,总是阴河里头的水,低得怕人。程旭他到了山寨,就看透了这一点,发誓要培育出一种水稻,不会烂秧根,不怕风刮倒,不会结空壳壳。这么好的事儿,我爹、德光大伯当然赞成啰!庄稼人,哪个不晓得‘种田有良种,好比田土多几垅’这句农谚啊!他们都赞助他,盼他早一年搞出来呢!”

    “啊!”听明白了是这么回事,慕蓉支好像被人在背脊上狠狠击了一掌,不由自主地叹息了一声,心里说:原来,他是在干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啊!

    “你说,这事儿好不好?”袁昌秀一点也不饶人,两眼盯着慕蓉支问。

    慕蓉支兴奋得脸发红,连连点头:“好,好,真是件好事儿!”

    “就是这么样的好事儿,还得偷偷地搞。”袁昌秀又说了句出乎意料的话。

    “为啥?”

    “为啥?”袁昌秀气愤愤地哼了一声道:“为的就是有人看着不安逸!”

    “谁?”

    袁昌秀瞥了慕蓉支两眼,把她往僻静处拉拉,压低了嗓门说:

    “你不晓得吧?德光大伯在你们来的前两年,是韩家寨的大队长,他是被姚银章造反硬‘批’下去的。现在,他和程旭在一块搞水稻良种,姚银章知道了,会放过他们吗?连我家爹也不会放过。”

    “啊!”慕蓉支又轻轻叫了一声,这一声“啊”里,饱含着她的担忧和不安。

    袁昌秀还在自顾自地讲着:“程旭搞这种事儿,已经那么困难。可你们这帮知青,连煮点饭也觉得吃亏,还要把他逼出集体户,你们在干些啥呀?听说,还是你小慕的主意,开什么民主生活会,把他逼出了集体户!小慕啊,你们那个户长陈家勤,见天跟在姚银章屁股后头打转转,我看他倒像堰塘里漂的水草,浮得很哪!”

    慕蓉支听了这几句话,好像被人打了两记耳光,兜脸泼了一桶冷水,心里头更是隐隐作痛,懊悔得绞着双手,不知如何是好。袁昌秀和她说了这些话,仿佛把她眼前一直蒙着的黑布扯去了。她明白了,自己来到了韩家寨,不是来到了一个单纯参加农业劳动的山乡,而是来到了一个同样有着人和人之间复杂关系的世界上。搬到韩家寨来好几个月了,自己为啥只看到集体户的淘米、挑水、洗菜、烧火这些小事呢?为什么不能像程旭那样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呢?她明白了,在她和程旭之间,错的是她自己,而不是无辜的程旭。慕蓉支听到了事情的真相,除了心里的懊悔之外,还涌起一种少有的愉快。她总算听到一个人说出了她心里早就想说的话了:程旭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好人。也许,蒙在他身上的许多污秽的东西,都像我们对他的看法一样,是不确实的!

    慕蓉支明白了这一切,举止行动之间开始变了。程旭这个人,原先在她心目中的漫画色彩全部消失了,留在她脑子里的,是一个个性深沉、坚韧不拔、有着无限毅力的人。特别是这年秋天,韩家寨大队和团转所有的村寨,因为北方早来的寒流,田地里的水稻通通没有灌浆结穗,每亩水田只收了几十斤秕谷,有的连种子数也没收上来每亩水田的种子一般撒25斤满田满坝的水稻,只能当作遍坡的茅草。寒风里,慕蓉支和贫下中农们站在田埂上,耳朵里听着寨邻乡亲们的一阵阵叹息,眼睛里看着庄稼人眼窝里闪出的泪光,心里痛惜着一年的汗水付之荒野。她从眼前铁一般的事实中认识到,要想改变山寨的面貌,要使水稻产量和平坝一样,赶超纲要,不是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表表决心那么容易,不是在大批判专栏上写写稿子,喊喊空口号就能办到的。而非要解决水稻良种问题不可。程旭看问题多么准哪!他比所有知识青年都站得高、看得远呀!

    她,一个姑娘,到了山寨之后,按照山寨自古以来妇女不下水田的惯例,总是跟着妇女队,干的是坡地上的农活,怎么帮助程旭呢?

    既不能让姚银章那些当权人物知道,又不能让集体户的同伴们晓得。二十来岁的姑娘,对自己的一举一动,总是既谨慎又小心的。她找到了一个很简便的方法,那就是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上帮助程旭,让他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还处于秘密状态的培育良种的实验中去。

    一个善良姑娘对人的关怀,往往是从最细小的生活琐事上体现出来的。

    家里给慕蓉支寄来邮包了,慕蓉支把辣酱、大头菜,有时候还把糖果糕饼,偷偷地分一大半出来,给程旭送过去。

    轮到她在集体户值班了,她主动地帮程旭把热水瓶装满开水,帮助他把饭煮好,还切下一点家里寄来的咸肉,放在他的饭锅里。

    夜间有空的时候,她拿一只电筒,到袁昌秀家去玩。因为她在无意中发现,程旭的衣服破了,袁昌秀常常在给他缝补。她到那里去玩,就能接过袁昌秀手上的针线,缝上几针。

    年轻人的心,都是敏感的。

    慕蓉支的这些举动,程旭都一一地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这两个最初认识时发生矛盾的青年男女之间,关系融洽了。在一方关切、一方感激的眼神里,在相互悄悄地对视中,在含义深远莫测的微笑里,都能找到他们心灵中融会贯通的语言。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纱线,把他们俩的心,拴在一起了。

    慕蓉支躺在床上,望着雪白的帐顶,大睁着她那双充满了憧憬的眼睛,常常在思索着。她满意事情这样的进展,她觉得只有这么做了,才能挽回一些把程旭逼出集体户去带给她的心灵上的压力。真的,她常常暗自思忖,一定要找他好好问问。她有多少问题要问清楚啊!问问他,家庭出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他有爸爸,有人又说他爸爸被关押起来了?还有人说,他的家庭出身是叛徒,可又有人一口咬定说,在知青办看到的统计表上写着,他的家庭出身是黑帮。

    慕蓉支不是人云亦云的姑娘,也不是碰到疑难事情就置之脑后的姑娘,她要想!文化大革命之前,她在学校的团支部中,做过一段时间组织委员。她记得,在家庭出身这一项中,我们国家没有黑帮这个成分。叛徒的事情她听说过,不过在她负责的那些人里,没有过叛徒家庭出身的人。程旭的爸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还有,他那么愿意为山寨出力,为什么那么怕挑担,甚至从来不挑担呢?总有原因的。再有,他在学校的表现究竟怎么样?

    啊呀,慕蓉支想要问的事儿多着呢!她相信,程旭总有一天,会把事儿告诉她。不过,能够向他提这些问题的时候,那就必须要同他非常熟悉、非常每想到这儿,这个好羞涩的姑娘,尽管躺在谁也看不见的帐子里,还是会涨红了脸,久久地不能入睡。

    事情真像慕蓉支想象的一样,他们俩的关系,随着日子的流逝,一天比一天地接近起来。秋去冬来,曾经在插队第一年冬天回上海去过的慕蓉支,决定第二年不回去了。好些第一年没回去的知青,都在准备回上海探亲。可第一年没回去的程旭,第二年还是决定不回去。慕蓉支在暗暗庆幸着,冬天农活少,集体户里的同学也不多,她会找到机会,解开心里的那些疙瘩的。

    眼看,腊月到了。韩家寨上的社员,都在杀年猪,突然,程旭家里来了一封电报:

    家有急事,速归。母

    程旭把电报交给姚银章,请探亲假回上海。

    姚银章把电报揣在他那件卡其布的上衣口袋里,每次摸纸烟出来抽的时候,顺便也把电报纸拿了出来,瞅上一眼。一个星期过去了,电报纸被姚银章揉搓得快辨不清字迹了,程旭还没得到准假。

    家里又来了一封电报:

    父病重,速归。母

    第二封电报的命运和第一封一样。

    时间已拖到腊月廿五,再过五天要过年了,家里拍来了第三封电报:

    父病危,速归。母

    程旭把第三封电报交给姚银章的时候,问及为什么不批假。姚银章把嘴里叼着的烟挤到了嘴角上,拖着嗓音瓮声瓮气地答:

    “拍电报的人,还不是由着自己随便写。电报局又不调查研究,谁知是真是假?”

    程旭气愤得说不出话来,陪着他去的袁明新气恼地扬着叶子烟杆,责问姚银章:

    “有哪家妈愿拍这样的电报骗儿子探亲?你,你,手中捏着权,莫当着儿戏耍!”

    姚银章瞅了瞅胡子气得发抖的袁明新,碍着这位有威信的老伯的面子,这才批了程旭两个月探亲假。

    程旭急慌慌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