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陈强文集最新章节!

    千柱屋,顾名思义,是屋有千柱而得名。作为古迹,它难免缺乏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清嘉庆年间当地巨富斯元儒的一处私宅,除了流传一些民间故事,我们不能对它有过多的或政治或历史的苛求。作为一处名胜,它也并非名扬四海,之所以前些年能荣登国家级文物,并得到重点保护,全仗该私宅的幸存与规模。无论怎么说,一个私宅能占地7400平方米,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有屋118间,弄堂32条,且一宅之内,四通八达,廊檐相连,雕梁画栋,恰是大宅门门盈上镌刻着“于斯为盛”的最好注解。

    如此宏大规模的古代民宅,已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空间。如今,斯氏后裔依然在宅内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宅因地生,地因宅名“斯宅”这一地名,便由此唾手而得。这样的一处古迹,一不小心就与“时尚”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惊诧于一屋竟有千余根柱子,便吸引城里人慕名前来解开其中的好奇与神秘。千柱屋就像个老态的山里人,默默地坐在那里,任城里人指手画脚品头评足。游客渐渐多起来,屋外也就多了一条栏杆,据说是该宅已划归游泳部门管理,所以买门票参观也就天经地义。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们让汽车装着,一直装到了它的门口。还来不及完全卸下,热情的招呼声夹杂在热烈的阳光中传过来。“天太热了,去我家喝杯茶吧。”一个在中年与老年间模糊不清的男人迎过来,让人怀疑这大概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导游了。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竟没有提到“钱”字,好像我们原本就是他家的客人。我们的思维就走进了山区农民的淳朴的笑容,一同走进的,自然是在廊间响起的那一阵欢快的脚步。

    主人递给我们一人一杯的,竟是茶瓶里倒出来的凉茶,名堂叫“橘花茶”用当地的一种橘花晒干冲泡而成,虽有涩涩的苦味,却内含清凉解热的中药成份,喝得我们一行啧啧声四起。趁喝茶的功夫,我们的眼神就在屋子里游走。木梁,木柱,楼梯,楼板,木凳,藤椅,灶台,水缸,菜甏,八仙桌,雕花门窗,以及栩栩如生于门窗梁柱上的梅兰竹菊、人物山水这些阔别了多年的景物,便在记忆中一一复活,总会把我们拉进了历史的某一个角落。主人也算会附庸风雅,在粉墙上挂了几幅字画、对联和镜框,比如兰亭集序,还有主人与原人民日报总编郑梦熊在千柱屋的合影,还有一张用镜框套着的已经发黄了的报纸上刊登的介绍关于千柱屋作为摄影基地的一些旧闻。这就让我们约略知道主人在宅子里的非同寻常。果然,主人很自得地介绍了自己。他翻开那本新近印刷的时尚诸暨杂志,指着那篇斯宅旧梦——千柱屋里面的一段文字:“我们在好客的宅人斯国才家里吃了午饭,土养的家鸡、新鲜的果蔬、可口的点心、芬芳的米酒、主人热情忙碌的身影,乡村汉子腼腆憨厚的笑容”他说:“这里写的就是我。”于是我们啊啊地嘘唏一阵,终于知道他就是上了杂志的斯氏后裔斯国才。斯国才果然好客,他补充着说:“你们为什么不上午来呀,那样就可以在我家里吃中饭了。”我们一听可以吃饭,便问可不可吃晚饭。斯国才说当然可以呀,不仅可以吃饭,还可以在这里住宿呢。于是,用不着商量,我们一致同意晚饭就选择在他家了。

    主人忙碌开了,我们则坐到了走廊上。在千柱屋的天井里小坐,算得上是一种享受。坐一把红漆的木凳或竹椅,手托脑袋,静静聆听这里人们发出的各色声音,仰视被天井切割成方方正正的一片蓝天,清风徐徐拂面,我们便感受这是最好的避署胜地。此时,竟不必动用扇子去拼命打发夏日恶毒的太阳。

    宅子里透露出来的,还有浓浓的山里人家的生活气息。品味宅民的生活细节,好比就是欣赏一幅幅老照片。四通八达的走廊,成为夏日里人们生活的舞台,他们上演的俨然是一部黑白电影。戴着老花眼镜的老女人,坐在门口穿针引线,她的动作慢条斯理,那是电影里的慢镜头。赤膊的一个老男人,在那段廊下晃来晃去,不晓得他到底在忙碌什么,或者故意地在忙些什么。镜头推开,远处有个男人正躺在藤椅里津津有味地打瞌睡,还有一位老太太,坐在门边,静静地,悠悠的,好像是掉进记忆的深沟里了。再远处,有一簇男男女女围在桌子边,看得清他们嘴巴发出的动作,仔细听,还能抓住他们朗朗笑声的尾巴,他们正玩着一种最简单的“争上游”扑克游戏。最活跃的要数小孩与狗,窜过来又窜过去,在宅子里四处游荡。偶尔有游人穿梭其间,望望天,看看地,再透过窗户发掘着家与家的不同春秋。

    这里不经意间看到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勾起我们莫大的感叹,所以坐在这样的天井里,很容易穿过时间走廊,步入朴素而甜美的梦境。仔细看眼前,廊柱上挂着的竟有一件蓑衣,一双山靴。此物此景,绝非人为。这些早已收进民俗博物馆的东西,在这里却司空见惯的平常。思绪里就有一幅幅画面浮现。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春,一个穿着蓑衣的老农,正在山间躬耕;一个冬日的早晨,主人穿上那双斑斑驳驳的山靴,嚓嚓地踩出响声,然后雄纠纠地向山林进发。天井的角落里还有一只用于喂鸡的用具,现在的电视台大概可以用它作为有奖竞赛的绝好题目,它的正规称呼就是鲁迅先生提及的“狗气杀”还有晒箕,它不晒东西的时候就被拿来当作小孩子席地而睡的一张床,这在大多数的农村里也已销声匿迹。还有窗台上搁着的老南瓜,它的“麻脸”最能勾起人的食欲。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是记忆的真实再现。难怪这样的景物很容易让导演们一眼看中,所以有两部名叫天朝国库之谜和西施眼的电影,理所当然地选千柱屋为最佳拍摄场地了。

    至于这里的木雕砖雕之类的古建筑艺术,自然属文物保护的范畴。我们不懂这些艺术,因为欣赏它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学科。然而先前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在考察了千柱后留下的一番话,足以说明千柱屋的弥足珍贵了。他告诉当政者说: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建筑,这是国宝啊,这个看似破破烂烂的东西,却比你们的政府大楼值钱多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