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dd.net,最快更新脍炙英雄最新章节!

    陈水扁先生今年不幸狗皮倒灶了,由马英九先生鹊巢鸠占。孔和尚曾在博客里出了道思考题“扁”字跟“马”字合起来是个什么字?此题简单得近乎小学水平,颇有愚弄民众智商之嫌,所以很多人深想了一步,看出此题背后包含着孔和尚对台湾前途的隐忧也。

    其实这也不是孔和尚的发明。整整一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908年,清光绪34年,广东革命党著名作家黄小配(1872-1913,笔名“黄帝嫡裔”别号“世界一个人”),就在日本出版了一部谴责小说,名曰大马扁。这个“大马扁”讽刺的是保皇党领袖康有为。书中借人物之口说道:“亏你还信康有为那人!我广东人那个不唤他做癫康?实则他诈癫扮戆,专一欺骗他人。本没点学问,又自称要做孔子,其实不过是个无赖子罢了。”

    如此贬损康有为,实在有欠公道,康有为好歹也是个大学者和思想家,除了托福,门门全优的。这不过是当时革命党人一腔热血,恨不能打倒一切保守派而已。用今天的话说,是“极左”了。倒是书前“吾庐主人梭功氏”的序中讲了几句公道话,说虽然“康梁二人,招摇海外,借题棍骗,于马扁界中,别开一新面目”但这是“社会害康梁,非康梁之害社会也。康梁之棍骗,非康梁之罪,而社会之罪也。夫社会不平,金钱实为万恶之原,世界一日有金钱,即人类一日不能无罪恶。康梁不幸生不逢社会平等之日,自呱呱坠地时,即浸淫于金钱铜臭之内,迷惘既深,则诪张为幻,人情大抵皆然,况才足以济奸者乎?故吾人方言康梁之不暇,而可以棍骗为康梁罪哉?”又说“海外侨民,蒙于祖国情势,先入为主”这才上了康梁的当。

    总而言之,归纳他的意思,是金钱社会、人欲横流,导致了“大马扁”的产生。不论他们讲改良,还是讲革命,不论讲台独,还是讲统一,其实都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已,哪有一个货真价实的英雄?所以打倒了“康梁”又出来个“蒋汪”打倒了“刘邓”又出来个“林江”打倒了天地会,又出来个青红帮,打倒了马三立,又出来个郭德纲。人生代代无穷已,马扁年年只相似。咱小民百姓,大多数情况下,分不清谁是真英雄,谁是伪君子,所以“莫谈国事”倒不失为一条安身妙策。今天咱不言马高,也不论扁低,仅从语文角度,单说说这个“扁毛畜生”的“扁”字。

    说文解字解释“扁”的意思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这是用的“拆字”解释法,把“扁”字拆为“户”和“册”在门上写的标记,叫做“扁”后来“扁”字的意思多了,就给这个意思单独设了一字,加了个框框,写作“匾”比如你家防盗门上方钉了块木板,上面写着“啃的鸡”或者“白虎节堂”或者“色狼俱乐部”那就叫“匾”可是也有人怀疑这并非“扁”字的起源,因为最早的字都是象形字“扁”从象形的角度看,下面是四条腿,上面是个驴头马面似的的东西,所以凡是叫“扁”的,必离畜生不远。还有的测字先生说“扁”字下面是三个“空牙槽”有槽无牙,故凡是叫“扁”的,撒谎成性,说话都靠不住。这个解释恐怕有点八卦了,与文字学无关,属于“江湖阐释”也。还有的促狭鬼说“扁”的字形,就是半头野驴的肚子上被横着打了一枪,孔老师觉得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罗列在此,不予采纳也。

    “扁”是门上写字,这是公认的。但并非门上写字都叫“扁”如果是竖着写的,那叫“额”只有横着写的叫“扁”合称“匾额”由此,就产生了“扁”的一个比喻意:宽而薄的东西,逐渐被形容为“扁”名词变成了形容词。比如“扁豆”“扁担”“扁桃体”由于“扁”的东西一般不够丰满,立体感不强,所以再进一步“不圆的”和“鼓不起来”的东西也被称作“扁”饺子不如包子圆满,故称“扁食”“平足”也叫做“扁平足”女郎的身材过于平板,就被叫做“阿扁公主”等等。现代小说理论中专门有一对概念,叫“圆型人物”和“扁型人物”后者指的就是“性格单一不够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英国学者佛斯特发明的。北大的马振方教授又发明了一个“锥型人物”作为对二者的补充。

    汉语中的名词和形容词往往都可以做动词用,如果要将一个不扁的东西弄扁了,那么就可以直接说“扁之”东西可以扁之,人也可以扁之,用现代北京话表述,就是“扁你丫的”翻译成山东话,就是“俺揍扁了你个小舅子”由此可见“扁”字成了形容词以后,往往担负了一些不大正面的意义。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这不是好话。三圆四不扁,这也不是好话。让人痛扁了一顿,更不是好话。

    由“扁”字衍生出的其他字,也多数不大正派。“扁”字加个“人”叫做“偏”意思是“不正”和“不全”偏心眼儿,就不适宜当领导;偏听偏信,则连群众也当不好。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曰:“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不正确的意见叫做“偏颇”所以尚书洪范教导我们要“无偏无颇”娶个老婆但家里已经有夫人了,就叫“偏房”住的地段不热闹,叫“偏僻”皇帝如果跑到偏僻的地方苟延残喘,叫“偏安”老师出的题邪门,叫“偏题”学生把出偏题的老师骂得狗血喷头,叫“偏激”对偏激的学生一贯歧视,叫“偏见”横陈在水里的一条扁鱼,可能是“偏口鱼”身体的一半行动不便,叫“偏枯”或者“偏瘫”推着偏瘫的老婆四处去骗人,偏巧被一颗子弹打成偏坠,则可以导致政局偏转,偏畸获胜。

    这个“偏”字,在我们东北,还曾经是个专门的江湖术语,指“不良少女”在六七十年代,广大都市青少年身心健康,朝气蓬勃,没有升学压力,也不用打工卖身,除了少数像孔和尚这样的变态学生整天读书外,其余的兄弟姐妹都是饱食终日,游手好闲,过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其中就涌现出若干早熟的浮浪少年,男的一般被泛称为“小流氓”或者“小地赖子”女的呢,北京地区叫“圈子”——现在的电视剧里都是这么叫的,王朔叶京傅彪冯小刚这些过来人都从这个称呼上找到了自己的少年情怀,我之所以喜欢这几人的作品,就是因为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绝不跟着那些汉奸一起污蔑自己的少年时代。我很理解他们,但觉得“圈子”一词未免不雅。我们东北地区,很长时间都管那些游荡在马路上的姑娘叫“马子”如果男性与之勾搭,叫做“挂马子”这也是一个很不雅的叫法。在东北,你打架斗殴,杀人放火,甚至篡党夺权,都不会被人歧视。被人看不起的行为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小提溜”即小偷小摸,一个就是“挂马子”英雄好汉应该不近女色,东北地区还保存着水浒传的光荣革命传统呢。谁家的儿子要是被指责“挂马子”那就没脸见人。谁家的女儿要是被指责为“马子”那地位还不如今天的三陪小姐呢。所以邻里之间或者公交乘客之间吵架,可以上骂三代,旁及姑表,但是不到忍无可忍血肉相拼之时,绝不可直骂对方是“马子”

    我家对面3号楼的一层,有个马子,她父母经常骂她,顶多也就是骂个“王八犊子”、“臭不要脸”之类。可是有一年夏天,她跟母亲对骂起来,把母亲气得暴跳如雷,抓起笤帚打她,她反推了母亲一把,从窗户跳出来。她母亲跳上窗台,大骂了一声:“你这个小马子!”女儿却毫不示弱,高声回敬了一句:“你这个老马子!”围观的众邻居都哈哈大笑,此后数日,他们全家人出门都抬不起头来。

    “马子”这个词变得太粗野之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浮浪青少年组成的游荡群落中,开始管马子叫“偏”了。我揣测起源大概是“不正经、不正派”的意思。这个词的发音轻飘飘的,显得很神秘,甚至还有几分诗意。我现在一听京剧二进宫里那段“国太偏偏要让”就觉得那国太有点像“偏”心中不禁暗笑。而以前的“挂马子”则改称为“忽悠偏”听上去仿佛是一种艺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